協議背景與政策起源
美國政府近期與NVIDIA和AMD達成一項史無前例的協議,允許其向中國出口特定的AI晶片(如NVIDIA H20、AMD MI308),但前提是必須將對中銷售收入的15%上繳給美國政府。這項被稱為「收益分享」的協議,打破了以往純粹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出口管制模式。
政策核心
以「收益分成」換取「出口許可」,川普政府最初要求20%,後協商降至15%。此舉被批評為變相的出口稅,可能存在法律爭議。
政策演變
此協議源於2025年4月對H20等晶片的禁令。在NVIDIA等業界領袖的遊說及美中稀土交易的背景下,政策出現逆轉,最終以附帶條件的方式放行。
對NVIDIA與AMD的影響
短期衝擊:營收下滑與策略調整
禁令初期導致NVIDIA預估單季損失高達55億美元,AMD資料中心部門亦出現營運虧損。為應對管制,兩家公司被迫推出為中國市場客製化的降規版晶片(如H20、MI308)。
營收衝擊長期影響:利潤壓縮與市場多元化
15%的收益分成將直接壓縮毛利率,迫使企業調整定價策略或吸收成本。長期來看,這將促使NVIDIA與AMD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轉向美國本土及盟友市場,並可能加速在美本土的投資與生產佈局。
戰略轉變NVIDIA 2025財年營收分佈
受政策影響,美國市場營收佔比大幅提升,中國市場佔比則顯著下降。
對美中AI軍備競賽格局的影響
此政策是美國試圖在AI競賽中維持技術代差的策略創新。一方面,透過限制最頂尖晶片的出口來延緩中國的AI發展;另一方面,允許次一級晶片出口,確保中國持續依賴美國技術,並從中獲取經濟利益。
美方策略:維持代差與技術主導
讓中國只能使用「次佳」晶片,維持美國在最前沿AI算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防止中國完全轉向自主研發。
潛在風險:安全商品化與戰略模糊
批評者擔心此舉開啟了「付費解禁敏感技術」的先例,可能削弱美國國安政策的嚴肅性,並向盟友傳達混亂信號。
中方應對:加速自主創新
儘管面臨硬體限制,中國透過演算法優化等方式持續追趕。外部壓力反而可能激勵中國加速投入資源,發展「去美化」的半導體供應鏈。
對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影響
此政策不僅是美中科技角力的新篇章,更可能成為改變全球高科技供應鏈規則的催化劑,加速了供應鏈的「分區塊化」與「本土化」趨勢。
政策示範效應
美國開創的「出口抽成」模式可能被他國仿效,導致高科技貿易更趨向政府主導,打破傳統的自由貿易慣例。
供應鏈重構
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和本土化生產,全球可能形成以美國及其盟友、以及以中國為核心的兩套平行供應鏈體系。
企業風險增加
跨國企業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顯著增加,經營策略必須更緊密地與國家戰略結合,在不同陣營間做出艱難抉擇。
投資影響與前瞻
個股與ETF的風險與機會
- 短期風險:股價因利潤被抽成而波動,NVIDIA與AMD股價在消息公佈後均出現下跌。
- 短期機會:重新獲得對華銷售許可,營收前景改善,緩解了全面禁令的衝擊。
- 長期風險:政策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可能影響企業長期估值,半導體產業的風險溢價升高。
- 長期機會:證明了AI晶片市場的強勁需求,龍頭企業仍保有成長動能。
投資策略與前瞻指標
- 估值調整:科技股估值需納入更高的地緣政治風險權重,不能僅以樂觀情境估值。
- 配置策略:建議分散投資,降低對單一公司或區域的曝險,關注與美中爭端相關性較低的科技領域。
- 關鍵指標:密切關注企業財報、法說會中關於中國業務的表述、以及美中兩國的後續政策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