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營運概況

Figma, Inc. 是一家頂級的軟體即服務 (SaaS) 公司,在 UI/UX 設計領域擁有市場主導地位。其核心產品透過高效的產品導向型增長 (PLG) 模式,實現了病毒式傳播和自下而上的企業採用。Adobe 收購案的失敗,反而為 Figma 帶來了 10 億美元的非稀釋性資本注入,強化了其獨立發展和產品擴張的能力。Figma 不僅是一個設計工具,更是一個整合設計、開發和行銷的協作平台,旨在成為產品團隊的「Microsoft Office」。

財務表現細節

營收增長趨勢

Figma 的營收增長軌跡驚人。2024 財年營收同比增長 48% 至 7.49 億美元。此強勁勢頭延續至 2025 年第一季,營收達 2.282 億美元,同比增長 46%,顯示即使在更大基數上仍能維持高速增長。

盈利能力分析

2024 年報告的 7.32 億美元 GAAP 淨虧損主要由一次性的非現金股權激勵費用驅動,其業務基本面是盈利的。非 GAAP 營業利潤率為健康的 18%。2025 年第一季實現了 4490 萬美元的 GAAP 淨利潤,證實了其潛在的盈利能力和高效率的營運模式。

營運指標

毛利率

91%

高度可擴展的軟體平台標誌

淨收入留存率 (NDR)

132%

極高的客戶忠誠度和擴展能力

40 法則

64%

頂級增長與盈利能力的結合

年度經常性收入 (ARR)

$9.13億

(截至 2025 Q1)

業務策略和發展

從工具到平台

Figma 已從核心 UI/UX 工具擴展為全面的產品開發平台,陸續推出 FigJam(數位白板)、Dev Mode(開發者模式)和 Figma Slides(簡報工具),旨在打破設計、開發和行銷之間的孤島,擴大在組織內的足跡。

AI 攻勢

在 AI 時代,Figma 積極佈局,推出 Figma Sites(AI 網站生成器)、Figma Make(AI 原型生成)以及 Figma Buzz & Draw(AI 內容與插圖工具),旨在引領設計領域的 AI 變革,並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商業化策略

推出更細緻的定價策略,如每月 8 美元的「內容席位」(Content Seat),為非設計師提供低價參與選項,有效擴大付費用戶基礎,推動其成為產品團隊不可或缺的核心樞紐。

投資和流動性

截至 2025 年 3 月,Figma 持有 15.4 億美元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有價證券,且幾乎沒有負債。這筆雄厚的資本(部分來自 Adobe 的 10 億美元分手費)為其研發、戰略收購或應對經濟衰退提供了巨大的營運靈活性。公司已於 2025 年 7 月 1 日公開提交 S-1 文件,計劃以股票代碼「FIG」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產業競爭分析

市場主導地位與經濟護城河

Figma 已決定性地贏得 UI/UX 設計市場,市場份額超過 40%,並被 90% 的設計師使用。Adobe 停止對其競爭產品 Adobe XD 的投資,實際上消除了最直接的競爭對手。Figma 的護城河包括:高昂的轉換成本、強大的網絡效應和難以複製的底層協作技術。

未來競爭威脅

  • Adobe 的轉向:Adobe 正專注於由 AI 驅動的內容創作生態系統 (Firefly, GenStudio),長期可能侵蝕 Figma 的領地。
  • AI 原生挑戰者:以生成式 AI 為核心的新創公司可能帶來顛覆性的設計工作流程。

然而,Figma 憑藉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深度整合的工作流程,在部署 AI 功能方面具有巨大優勢,構成強大的防線。

風險和不確定性

估值風險

IPO 定價可能偏高,反映了市場的完美預期,任何輕微失誤都可能導致股價大幅回調。

競爭風險

Adobe 的長期 AI 生態系統佈局和新興的 AI 原生設計工具可能構成威脅。

執行風險

公司必須成功商業化其新的產品套件,以支撐其高昂的估值。

治理風險

投票權高度集中於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Dylan Field 手中,公開市場股東影響力有限。

關鍵數據匯總及財務指引

上市 SaaS 可比公司分析 (互動式表格)

公司 (代碼) LTM 營收增長 (%) 毛利率 (%) 40 法則 (%) NDR (%)

估值指引

基於優越的增長和盈利狀況,Figma 理應獲得高於同行的估值倍數。分析師預估 IPO 估值區間在 180 億至 220 億美元之間,若以此價格上市,將為投資者提供有吸引力的進場點,並有明確的路徑成長至 250 億美元以上的估值。

綜合評估

核心持股,長期佈局

對於著眼於成長且具備多年投資視野的投資者,Figma (FIG) 是一個世代性的、定義行業類別的核心持股標的。其卓越的基本面和市場領導地位極具說服力。

建議在 IPO 後累積倉位,初始目標價基於 280 億美元 的估值(約為 NTM 營收的 22 倍)。儘管短期可能因高估值而波動,但其長期複合增長潛力有望為股東帶來豐厚回報。